美学是什么|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经济学 2019-08-19 09:02:16 经济学
[摘要]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对“感性”概念多有论及,而尤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最为集中,感性世界、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活动等概念在该书中都有精妙和独到

【www.jsxqjc.com--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对“感性”概念多有论及,而尤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最为集中,感性世界、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活动等概念在该书中都有精妙和独到的分析。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史中的“感性“概念及其内涵后,回归到马克思著作本身,特别是以《手稿》为中心,厘清马克思“感性“概念的主要内涵,并重点分析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感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
  “感性”作为一个与“感觉”密切相关的哲学术语,在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感觉,是指基于人类生理机能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它们通过肉体感官的直接接触,提供了人的认识的大部分来源,但这些知识在未获得理性认可之前,仅仅是粗糙的、暗昧的、不精确的感性认识。

“感性”的字面含义即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综合性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历代哲学家看来是十分清楚而且必然的。如德谟克利特即认为,“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和这完全不同”。“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1]51。如果说因为基于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的缘故,德谟克利特所划分的这两种认识主要是精确程度上的差异,“暗昧的认识”有可能上升为对物质性的原子和虚空的“真实的认识”,那么在全善完美的理念世界笼罩下的柏拉图则将知识断然划分为意见和真理两个部分,二者分别是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他说,在真理的认识中,“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帮忙,单凭理念本身,就可以达到理念”[1]93。这里的理念世界的理性就是完全脱离了感性世界,超越了人的感觉认知行为。
  关于“感性”概念本身虽然众说纷纭,但又有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如感性与理性的对峙,感性趋向理性的可能性以及感性世界的可亲近和丰富性等。但这些都只是哲学史中的“感性”,远还没有进入本文所要讨论的美学视野。众所周知,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系统确立起来,并且是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他说:“希腊的哲学家和教会的神学者曾经慎重地区分感性事物与理性事物。显而易见,他们并不把理性同感性事物等量齐观……理性事物应该凭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认识,而感性事物[应该凭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则属于知觉的科学,或美学(Aesthetc)。”[2]由此可见,鲍姆嘉通接受了关于感性和理性的传统划分,并由此提出,关于理性一直以来由逻辑学进行研究,而关于感性的认识却还没有专门学科来加以研究。他提出要建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并命名为“感性学”(美学)。
  我们显然没有必要在此重复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性质、对象等等的讨论。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原初的美学理论视野,帮助我们运用美学分析的眼光进入马克思的思想世界,聚焦于“感性”。

本文来源:http://www.jsxqjc.com/bylw/6075.html

相关阅读
  • 经济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四篇 经济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四篇
  •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精选四篇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精选四篇
  • 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精选五篇 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精选五篇
  • 1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题汇编7篇 1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题汇编7篇
  • 2024年安徽省合肥经济学院人才招聘107人公告【热】 2024年安徽省合肥经济学院人才招聘107人公告【热】
  • 出国留学经济学专业锦集四篇 出国留学经济学专业锦集四篇
  •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锦集三篇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锦集三篇
为您推荐